一段時間以來,工業4.0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熱議的話題。它到底是啥?相信很多人并不清楚。在未去觀摩“工博會”之前本人也一樣茫然。11月2日,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“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”上我總算是開了眼界。與此同時,對德國工業4.0;美國工業互聯網;中國制造2025,才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——原來叫法不同,實質是一回事。
認識總是由淺入深,知識總是日積月累,還是先來普及三個概念。
工業1.0,稱為機械化,是以蒸汽機為標志,用蒸汽動力驅動機器取代人力。從此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,正式進化為工業。
工業2.0,稱為電氣化,是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,用電力驅動機器取代蒸汽動力。從此零部件生產與產品裝配實現分工,工業進入大規模生產時代。
工業3.0,稱為自動化,是以PLC(可編程邏輯控制器)和PC的應用為標志,從此機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體力勞動,同時也接管了一部分腦力勞動,工業生產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類的消費能力,人類進入了產能過剩時代。
工業4.0稱為智能化,是以智能制造、智能產品、大數據云計算為標志。整個工業4.0過程就是自動化和信息化不斷融合的過程,也是用軟件重新定義世界的過程。在未來多元宇宙將在虛擬世界成為現實,一個現實世界將對應無數個虛擬世界。改變現實世界,虛擬世界會改變;改變虛擬世界,現實世界也會改變。一切都在基于數據被精確的控制當中,人類的大部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將被機器和人工智能所取代,所有當下的經濟學原理都將不再試用。
什么是智能制造?我們可以回顧一下,工業2.0解決了大規模生產的問題,工業3.0則是把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融入到大規模工業生產中。它帶來兩個明顯的好處:第一,把原來大規模工業生產中可能產生的質量問題(即不合格產品)大大減少,從而質量得以提高。第二,因為把信息化技術投入投入到規模工業生產中,實現了成本的可控。但工業3.0解決了質量和成本兩大難題之后,帶來了新的問題就是生產的柔性不足。什么叫柔性?就是只有規?;瘺]有定制化。一條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越高,它的柔性其實越差。而智能制造就是要實現可控成本的柔性定制。定制化可以做到差異性,相信大家都喜歡。但是在工業3.0時代無法實現。從制造到智造其實就是一個柔性的過程。工業4.0就能實現并完成了這一過程的轉化??梢娝且粋€持續創新演進的過程。
再來看電梯行業的狀況,工業4.0的到來對它有哪些沖擊。
必須承認,電梯的發展,每一次的技術進步都是由于(外部)工業革命帶來的革新成果轉化為電梯新技術的應用。例如,沒有IGBT的問世就不會有WWWF電梯誕生。又如,沒有稀土釹元素材料的開發應用(硼釹鐵磁鋼最早用于航空發動機),就沒有今天的電梯無齒輪永磁馬達(PM)帶來的電梯小型化(小機房、無機房)。
我們都知道,作為一個制造工廠,它的存在只有兩個目的,生產產品,銷售產品。所以在工業企業中通常分為兩個大的部門,一個是生產部門,一個是業務部門(包括營銷),前者通過MES(制造執行系統)管理,后者通過ERP(管理信息系統)來管理。
到目前為止,電梯行業在應用這兩個系統時是相對獨立的(有的只開發了一套系統如ERP,有的制造工廠僅停留在工業2.0狀態),這是因為MES和ERP的開發及使用通常是兩撥人。即使已開發了兩個系統,也不能將其有效鏈接起來(連起來的有,但不多。我只知道上海三菱)。所以,客觀來評價電梯行業,目前仍處于工業3.0時代,離工業4.0還遙遠。
知識須不斷“充電”才能與時俱進,否則易被淘汰。這是因為,“革命”就是“革舊創新”,甚至猶如“脫胎換骨”。每一次“革命”都會帶來觀念上的轉變和社會的進步(工業革命也一樣)。革命又如洪流一般裹挾和逼迫著那些“小腳女人”邁開前進的步伐。當然,在這潮流涌動競爭變局之下,是主動應對,還是被動“裹挾”全看各人的造化。
相信,在工業4.0時代到來之際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思考。